2013年3月份,部分业务员反映,小麦田除草剂出现使用药害,表现为小麦叶片发黄、枯萎,小麦矮化,严重的有枯死的现象。主要区域集中在苏北、皖北。经过详细调查发现,小麦出现此类现象是由小麦黄花叶病引起的。笔者将小麦黄花叶病的发生与防治介绍如下:
小麦黄花叶病又称梭条斑花叶病,是由禾谷多黏菌(Polymyxa graminis L.)传播的小麦黄花叶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病害,病毒粒体为线状。禾谷多黏菌传播的小麦病毒病是一类世界性病害,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洲和东亚地区,可引起严重的产量损失。在中国,禾谷多黏菌传播的小麦病毒有两种,分别是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WYMV)和中国小麦花叶病毒(Chinese wheat mosaic virus,CWMV),其危害主要发生于我国大部分冬麦区。
目前,小麦黄花叶病在中国的传播呈现向西、向北扩展的趋势。小麦黄花叶病已成为河南、四川、江苏、安徽等省小麦的重要病害。江苏省两种病毒复合侵染区正在不断扩大。近几年来,该病在湖北、山东等地区也日趋严重。湖北丹江口、襄樊、随州等成为小麦黄花叶病新病区。2012年,小麦黄花叶病在山东临沂、枣庄、泰安、烟台等地大面积发生,发病严重田块减产50%以上,甚至绝产。
第一,小麦黄花叶病的传播途径:小麦黄花叶病菌是禾谷类植物根部表皮细胞内的一种寄生菌,病毒在其休眠孢子囊内越夏,秋播后随孢子囊萌发传至游动孢子,当游动孢子侵入小麦根部表皮细胞时,病毒即进入小麦体内。多黏菌在小麦根部细胞内可发育成变形体并产生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小麦黄花叶病菌在土壤中生存、积累,休眠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该病菌主要靠病土、病根残体、病田水流传播,也可经汁液摩擦接种传播,可通过机械耕作向周边田块扩散。现有数据显示,小麦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寄主。
第二,小麦黄花叶病的发病条件:麦播后的土壤温湿度及翌年小麦返青期的气温是影响此病发生的关键因素。麦播后气温低,土壤湿度大,春季气温回升缓慢,长期阴雨、低温导致病害严重。地势低洼、重茬连作、土质砂壤、播种偏早等因素也是使小麦黄花叶病情加重的重要原因。
小麦秋苗期侵染但不显症,翌年麦苗返青阶段开始发病。麦苗3叶1心期前是易受害期,发病适宜温度为8~15℃,温度升高到15℃以上时,病株进入隐症状态。一般在2月底3月初开始显症,3月上中旬为发病盛期。当土壤温度达到20℃以上时,病情会停止发展。小麦发生黄花叶病,只要病株率 不高,病株仅表现花叶症状,一般产量损失不大。黄化严重的麦田死苗率高,产量损失大。
第三,小麦黄花叶病表现症状:该病在小麦田一般成片发生,严重者全田发病。染病小麦在返青期出现病害症状,表现为:小麦4~6叶后的新叶上产生褪绿条纹,少数心叶扭曲畸形,之后褪绿条纹增加并扩散。病斑联合成长短不等、宽窄不一的不规则条斑,形似梭状,老病叶渐变黄、枯死。发病严重者植株明显矮化,病株分蘖减少,萎缩,节间缩短变粗,茎基部变硬老化,根系发育不良,抽出心叶黄化枯死。
第四,小麦黄花叶病的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目前,对于病原病毒和传播介体,都没有根本性的防治办法。防控小麦黄花叶病最好的办法就是种植抗病的小麦品种。
轮作倒茬。小麦与非禾本科作物轮作3~5年,可减轻发病。
冬麦适时迟播。避开病毒侵染的最适时期,可减轻病情。
发病初期及时追施速效氮肥和磷肥,促进植株生长,可减少危害和损失。为避免肥料一次性施用造成植株基部节间快速伸长而倒伏,可分二次施肥,第一次每亩施尿素4~5公斤,第二次每亩施尿素5~8公斤。
药剂防治。在施肥的同时,喷施20%吗啉胍·乙铜100克,加生长调节剂云苔素内酯10ml,加叶面肥磷酸二氢钾100克,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
麦收后应尽可能清除病残体,避免通过病残体和耕作措施传播蔓延。对于土壤处理,在小面积发病时,可用溴甲烷、二溴乙烷处理土壤,用量为60~90ml/亩,重病地块小麦播种前采用焦木酸原液或1:4的稀释液处理土壤。小麦黄花叶病菌侵染小麦根系需要有一定的水分,整治好内外沟系,降低田间湿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害发生。
市场部经理 孙永波 |